新教育之家

写给离开新教育同学们的一封信:破茧成蝶

本文首发于作者的知乎帐号。

原标题和链接:破茧成蝶:如何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 知乎

* 如果您使用移动端阅读,可点击上面知乎链接跳转至知乎页面,使用【播放】聆听功能。


嘲笑鸟

作者:嘲笑鸟

星火燎原 小红书账号存档:今日学堂 嘲笑鸟

宁静、张乘风 等 89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这是我们打算发布的最后一篇长文章。这一篇,聚焦点不再是学堂,山长,或是圈内的任何人。这一篇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但它不只属于我们:所有曾经或将要走与我们类似道路的人,这个故事同样属于你。

当今日学堂乃至新教育的适龄学生们因各种原因决定离开学校迎接社会时,我们往往会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冲击。曾经,生活的行为准线简单又清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信任的老师。我们只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离开之后,我们要面对的一切都那么地不同。也许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悄然崩塌了,也许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能力好像不值得那么自傲,也许部分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步入正轨”。有些影响很明显,而另一些需要更久才能从水面下浮现。在这场泰坦尼克式的撞击中,有些人走出来的时间会长一些,有些人短一些。有的人立刻投入备考和学习,有的人则可能在家“躺平”一年、两年,甚至更久。这因人而异——每个人在学堂的经历都不同,背负的创伤与荣耀也不尽相同。

但我们注意到:这种经历常常被忽视,很少被谈论。

没有人愿意显得自己“失败”或“脆弱”。但我们想同你说:如果你感到了痛苦、迷茫、愤怒、悲伤,种种情绪翻涌……这都是正常和合理的。而你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这么觉得的人。

我们不应该为“自己遇到了困难”而感到可耻,这是精英主义和优绩主义最大的隐形害处——如果连谈论都被压抑,真正的修复和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这正是我们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会借用一个心理学中经常用来描述人生重大变故(如亲人去世、重病确诊或生活轨迹突变)时的应对模型——库伯勒-罗丝五阶段模型,来梳理离开学堂后一个人的状态变化。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自我)谈判、愤怒、抑郁、接纳。它们并非严格的线性过程——人可能在前四个阶段反复横跳,还有些人根本不会经历其中一些阶段,但大致的心理演变路径却值得参考。

当然,我们感到非常有必要声明:我们不想针对任何个体实施网络暴力或“让他们感到被针对被攻击”了。我们挑选的也是一些典型的场景,没有基于任何个体创作。因此文中的“你”只是一个代称。“你”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们,也可能是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而如果你并没有经历这些,觉得自己整个“接轨”非常顺利,那么我们自然感到非常欣慰。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跟社会接轨”,你大概会觉得这篇文章对自己没什么用处,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只是希望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的心路历程,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正在适应期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陪伴与方向;也希望,它能成为某种“预防针”,提醒那些未来终将离开的学生们:这条路或许难走,但你并不孤单。而当你最终走出来之后,你的内心将比之前强大许多。


一、否认:我是得到过优质教育的上层人

可能是因为你的父母不知为何“中邪”了,觉得那些黑子的文章说的有道理;可能是因为经济原因父母无法承担你的学费,或是因为你的班级不知为何被解散;可能是因为你走到了路的尽头,从三语高中毕业但又不够优秀,无法留在学堂任教。也有可能是因为你觉得“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背负着舆论的压力去考大学或者去打工,向山长,老师们保证,你一定会回来的!等你考上了常春藤,成为学生领袖再退学,一定好好报答学堂,当学堂的老师!

但无论是主动的、被动的、会不会回来,离开就是离开了。你走出了那个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环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你不会听到山长的教导,也不会见到你曾无比亲近的同学和老师了。你可能为此哭过,也可能在某个夜晚梦到那些日子,在梦里回到课堂,回到练功房,变成了那个相信一切都注定光明的自己。可你醒来了,现实是你已经不在那个世界里了。

人生得继续。于是,你怀着忐忑和决心,也许一点点高傲,走进了父母为你安排的体制学校——心里一边想着“反正只是暂时的”,一边说服自己:“我要证明我在哪里都可以优秀。”

结果不出你所料:真的像山长所说的,体制学校真的是垃圾!这些老师都是什么人啊,每天就知道照本宣科的念教纲,叽里呱啦念着一大堆自己不懂的内容,根本不会跟学生们谈心,甚至根本控制不了闹腾的同学们!学的东西也真的是跟“吃屎”一般,文科死记硬背大唱赞歌,理科题目像天书,你根本跟不上节奏,手里的教科书翻了又翻完全不知所以然。

你的成绩不尽人意,可是,山长曾经跟你说过,学堂的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啊!怎么会是自己的问题呢?不,肯定是这些知识的问题。不过为了这个未来的大学文凭,为了能够成为大学中的学生领袖,还是勉为其难地学一学吧……

不过说到学生领袖……唉,你身边这些同学真的是又堕落又平庸。只知道吃喝玩乐打扮谈恋爱看小说刷剧打游戏,不都是山长说的“欲望派”吗?而且不只是一个学生,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会这样!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打游戏的,却年纪轻轻就谈了男/女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母胎单身的,天呐,ta居然追星(不是体育明星)!而且怎么所有人都在刷抖音小红书这种低俗的快餐文化,真的一个个都无药可救了!(当然,你自己可能也会偷偷看小说打游戏,但你知道这是错误的啊!你会骂自己,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堕落的事情。反观这些同学,甚至还把此当作炫耀的事情,实在是太离谱了)。你想不通,这世界真的全都烂了吗?

当然,学堂也教你了自尊尊人和要受其他同学的欢迎,所以你当然不会去主动“送礼物”,告诉同学他们这种行为是多么低俗。你会对他们保持礼貌,也许微笑问好,在他们骂脏话的时候在心中轻蔑一笑。而当他们问起你“有没有看过xx剧?”的时候你轻描淡写地说“没有诶~”,然后要么让他们继续自顾自地聊,要么试图聊一些更加高级的事情,比如喜欢做的运动或读了什么书。你最喜欢聊的话题,还是你曾经的学校——今日学堂。你希望让你周围的同学甚至老师了解到如此优秀的学堂的存在,荣耀山长,荣耀老师,于是一有机会你就讲起你那些拿了泰拳世界冠军,几个月突破一门外语,两年突破K12,文武合一的优秀今日同学们。

在你的大力宣传下,虽然大部分同学不置可否,偶尔也会有几个同学多问几句,感叹这个教育还挺特别的,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你觉得,你和这个世界的差异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荣耀的勋章。

但奇怪的是——你发现他们渐渐开始不太理你了。不是吵架,不是冷战,而是那种若有若无的“边缘化”。你不理解,明明你一直在尽力尊重他们啊,为什么大家反而远离你了?也许是因为你太优秀了,他们自卑了吧。也许是因为你太纯粹了,他们无法理解吧。于是你告诉自己——这没关系。我是山长的学生,我要保持至上,保持清醒。我不可以和这些人同流合污。

于是你学会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坐在图书馆最角落的位置,默默浏览山长写的文章和课程笔记。你把这当作一场修行,一种对初心的坚持。你开始更多地在知乎,QQ,或其他社交软件上看和今日有关的宣传片,看你往昔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和同学现在在做什么。你看着他们在讲台、拳台上闪闪发光,怅然若失。

但是你告诉自己:终有一天,我会回去。我会回到那个真正属于我的地方。到那时,我要用我的一切回报他们的栽培。


二、自我谈判:我不可能这么差劲——是不是还能补救点什么?

在体制内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你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一点、拼一点,就能很快追上来,甚至再次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像曾经一样,闪闪发光。可现实却像一口深井,越挣扎越感到窒息。知识难以吸收,成绩起不来,和其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你开始焦虑,也不愿让父母看见你的落差。你悄悄开始问中介,开始试图“补救”。那些你曾经嗤之以鼻的机构,如今你默默查找补救相关资料。但当中介问你:有哪些可以证明你学术能力的证书?参与过哪些竞赛?有没有社会活动、志愿经历?也许你一开始会兴奋地介绍:我在海底捞打工、我跑过半马、我是泰拳冠军……但当中介为难地问,你还有没有别的,更符合你想申请的专业的课外活动,你只能一次次地说出:“没有”,“没有”,“我受过的教育比较特殊……我们不教这些。”

那一刻你第一次感觉到——今日学堂,那座曾被你视作象牙塔的地方,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你想解释这所学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某种东西让你说不出口。你告诉自己这些中介只为赚钱,只为贩卖焦虑,但当第三个、第五个人说出:“你的背景比较薄弱”时,某种无法否认的东西在你心里轻轻裂开了一个口子。

你试着去交朋友,试着“向下兼容”,可总觉得格格不入。你开始试着讲讲自己在学堂的那些“趣事”:比如为了身体健康,几个月只吃饭和粥不吃菜蛋肉;暑假在海底捞打工或进行“千里长征”,严格程度堪比海豹突击队的“凤凰涅槃日”、只能吃一种零食吃到吐的“零食节”,跑半马……你原以为这些故事能引来赞叹,结果却是沉默、错愕,甚至惊恐。

“你这学校靠谱吗?”

“你们没有人反抗么?”

“你真的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你意识到他们可能误解了什么,试图解释,但却越抹越黑。他们看你的眼神也变了,从疑惑变成了怜悯。

而让你更不安的,是他们所使用的词汇、逻辑、质疑方式,竟和你在知乎上刷到的清黑文章……一模一样。你试图反驳,但心里却第一次浮现出一点点动摇:难道,他们说的,有一点点道理?

你开始查阅申请世界名校学生的背景,看看那些成功者都是什么样子:AP/IB/A Level 成绩优异,有高含金量的奖项、社会项目、国际志愿者经历,甚至还有人自己创业、写书、组织论坛。而你,或是你在学堂认识的朋友们,语言成绩可能都还凑合,但其他的……几乎一片空白。

你心里想:“那我们那个泰拳世界冠军呢?”但翻遍网络,发现似乎只有圈内人在提这个名字;就连那个据说考上常春藤的学姐,也没有明确的结果流出。

众多问号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

但如果真的错了……那山长为什么不提醒我们?为什么从未提过这些基础的常识?

你急切地想找个合理的解释:“也许他只是不太了解这个领域吧。”,“其实他说的思路也是对的。”

可山长不是什么都知道吗?刘老师不是能够“观测未来”吗?老师们也曾说自己对留学申请经验丰富。那他们……真的不清楚吗?

还是说,他们明明知道,却……

你不敢想下去。你拒绝继续想下去。你告诉自己:不能怀疑。

一旦你承认他们有错,那你这些年的时间、信念、坚持,甚至你父母的选择,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你没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于是你没法接受那样的山长。

你宁愿相信,问题出在你身上。一定是你最近太堕落了,太懒了,刷了太多知乎,看了太多剧;也许是你功课做得不够多,心性不够坚定,修行不够彻底;或者,是你上辈子没积够德,所以现在才要经历这些痛苦。

于是你压下这些问号,重新拿起笔,打开厚重的书本,回到那个唯一还能给你一点安慰的地方:学习。

你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只要我足够努力,只要我咬牙坚持,只要我“配得上”新教育的荣光……也许,一切还能补救。


三、愤怒:原来,这一切都是谎言

你以为只要熬过去,就能看见曙光。只要拼命补课,死磕那些你曾经看不起的“应试知识”,就能赶上节奏;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弯道超车。

你真的努力了。你花了别人三倍的时间去刷题,去恶补标化考试的规则,去学那些晦涩无聊、但人人都说“必须掌握”的概念。你的成绩确实提上来了一点点,可远远不够。你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进步挺快的,但是……你的基础太差了。”

但是基础到底该怎么补?你缺失的五年甚至十年,到底该如何在几个月之内追上?

而最让你绝望的是:成绩只是冰山一角。

你没有A Level。没有AP。没有一项真正能写进申请文书的课外活动或学术竞赛。你的推荐信是空白的,你的在读证明是自制的。每当你在申请表上,勉强写下“Homeschool”作为你曾经的教育背景,却又提交不了任何可以证明你“学了什么”的文件时——你就知道,审核官会毫不犹豫地把你的材料打入冷宫。你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拒信,语气礼貌,理由简单,都长一个样:“今年的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不得不选择其他更有竞争力的学生……”

你开始怀疑:是不是干脆别申请算了了?是不是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既然山长一直说大学无用,那不如直接进入社会。去工作。去赚钱。毕竟,新教育的学生不是“进企业能带队”的吗?

可现实狠狠打了你一巴掌。不,是很多巴掌。

你试着去应聘文职,面试官第一句话是:“你没有学历证书?”

你试着进教育机构,对方说:“没有正式成绩单我们不能录用。”

你转向服务行业,却发现连稍微高级点的体力活,都要“正规高中以上学历”,甚至连一些前台工作,也在你提交简历后石沉大海。

你最后找到的工作,是一家餐饮连锁店的服务员。你从早站到晚,点餐、收拾、重复机械劳动。一天下来,腰酸腿痛。你想,这没关系,我做过社会实践,我能吃苦。

可是这一次,不是“凤凰涅槃日”,不是“体验底层人的生活”。这里没有终点,没有等待着你的老师和同学。你只是在真实的生活里,一点一点被磨掉希望。

你试图联系那些当年一起离开的朋友,想找一点方向。结果你发现,他们正经历着和你一模一样的困境。一个又一个申请失败,一份又一份面试无回应。

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早知道当初就不……”

你不愿把这句话说出口。但你知道,你已经认清了。

你曾拼命为它辩护的教育体系,那些被你奉为“真理”的教导,那些你一遍遍转述给新朋友听的故事和荣耀,在这个社会里毫无重量。

你终于承认,不是你不够努力,不是你“福报不够”,不是你学得不够虔诚。

是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告诉你真相。

它让你相信不需要学历,不需要成绩,不需要规划;只需要“感恩”、需要“尊师”、需要“相信”;它一次次在你软弱时给你画饼,在你恐惧时许诺未来,在你怀疑时指责你不够纯粹。

它从未打算为你的人生负责。但真正糟糕的是,曾经的你,也从未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是习惯了盲从权威。

而这时,那个你曾经反复压下的问号,终于变成了冷冰冰的句号。

这一切,都是谎言。

从未有过的怒火开始在你身体里燃烧。你恨山长,恨那个满口承诺却从不兑现的人。你恨老师们,明知真相却仍然宣扬着学堂的好。你甚至恨你的父母,是他们把你送进那个地方,是他们在你想离开时一次次告诉你“要坚持”。你恨那个被“洗脑”的自己,那个还在自豪地讲述“零食节”“凤凰涅槃日”的自己,那个哭着说“我会回来的”的自己。

你回想起刚进学堂时你是如此的想家,求着父母要回去,但父母扯断了那根安全绳,把你推回了学堂,告诉你:“这是为了你的未来。”

可现在,未来在哪里?

你愤怒,却又害怕。你不知道该把这些怒气投射向谁,因为你太清楚了:就算你说出来,也没有人能替你负责。

你只会遭遇更多的网暴,更多的谩骂。但是你的青春没人能退货。你的代价,没人能偿还。


四、抑郁:我已经不知道还剩下什么了

当怒火燃尽之后,只剩下一地灰烬。生活的困难没有消失,反而开始慢慢落在你身上,堵住了你的喉咙,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你开始意识到,过去那些你以为终将实现的目标,其实早已被悄悄抽走。你曾以为自己的未来是“荣耀新教育”,是回到学堂当老师,是成为讲坛上的传道者,是做“中国国礼”的代表。可如今,那一切都消失了。它们不再等待你,也从未真正为你准备过位置。

但你又不甘心只当个打工仔。你从小就被教导要“改变世界”,怎么能甘于在社会底层混口饭吃?但你也知道,那个“国礼教育”的理想,早就随着一个个班级的解散、一封封拒信的到来,早已成为了梦幻泡影。

你望着身边那些同龄人,走在一条清晰、可靠、有逻辑的申请路径上,像坐在列车上按图索骥。而你,周围一无所有,身后长夜无尽,身前白雾茫茫。你拼命奔跑,却不知道自己该去何方。

你开始待在床上,一天又一天,告诉自己“该学习了”“该运动了”“要重新开始了”,但身体就像被冻住了一样,怎么也动不起来。你开始刷剧,打游戏,干那些你过去深恶痛绝、曾称之为“堕落”的事。而你一边做,一边骂自己:“你怎么能这样?你已经这么失败了,怎么还能堕落?”

在这种撕扯中,你的身体开始抗议。

那些在学堂时落下的运动损伤,这时开始一一复发。膝盖、腰椎、肩颈,疼痛变成了日常;曾经练功受伤后从未彻底康复的地方,现在动一动都会发炎。你去看医生,他们大多只是摇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现在能做的只有缓解。” 你还年轻,但却听到了可能陪伴你一生的判断。

“这辈子可能就只能这样了。”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直接砸在你的心口。

你的父母开始注意到你的异常。也许是你开始莫名地喘不过气,半夜坐起来泪流满面;也许是你变得迟钝、沉默,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许是你开始暴饮暴食,即便肚子不饿,也想把眼前所有食物塞进嘴里,直到胃痛、恶心,甚至吐出来之后,还想继续吃。你不知道你在补偿什么,但就是停不下来。

他们带你去看了心理医生。你坐在诊室里,看着那张纸,一行一行的诊断结果从医生口中读出。你听着,却像隔着一层玻璃。你摇头,不敢相信。肯定是搞错了。

你不是那种会“得病”的人。

你怎么可能会抑郁?

你不愿意相信是医生说得对。你宁愿相信这是你自己的错。你太懒了,你太脆弱了,你太不争气了。你一定是在装病。你一定只是太矫情了。说不定就像山长所说的,多运动就好了,不是吗?

可偏偏,身体又痛得不允许你运动。

你陷在一个悖论里,动不了,也骂不醒自己。你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你父母看着你,有时会红着眼眶道歉,说:“我们当初不该……”

你只是摇头,低声说:“没关系,不是你们的错。”

因为你是真的这么想的。你不是在演戏。你也知道,他们当年也是出于爱。你不恨他们。

你只是不知道,你该怎么办。


五、接纳:我无法回到起点,但我可以重新出发

也许上面的故事听上去很熟悉,也许你也没有经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总之,你并没有在某一天突然觉醒。没有哪一次“转念”让你从此浴火重生,没有哪一件事让你彻底放下。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反复的,甚至是痛苦的。可能有一天,你早上醒来,莫名觉得动力满满,开始憧憬未来;而第二天,你又起不来床,心里的一个小声音告诉自己再睡一会也没事。也许你会因此更加自责,觉得自己为何这般软弱无能,为什么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种铆足了劲冲击目标的状态了呢?

但是不知不觉地,转变在慢慢发生。也许是哪一天早上你终于走出门锻炼,不为任何人的要求,仅仅是因为自己想。也许是某个晚上躺在床上时你闪过一个念头,决定要采取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哪怕是假装自己拥有好心情。也许是在刷手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升起一种想要试试的念头。也许是这段时间看到父母的愁容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该承担起责任了。总之,尽管艰难,你开始积蓄新的力量,向前一步步迈进。

你没有突然“学通了”,也没有一夜之间成绩突飞猛进。你可能只是遇到了一位比其他中介更愿意倾听、愿意帮你补全材料的顾问,让你增加了对自己的信心;你可能只是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个愿意分享申请经验的学长学姐,告诉你一些具体可行的小建议,例如如何写第一封文书,如何开始准备背景;你可能只是终于下定决心,预约了第一次心理咨询,坐在诊室里说了第一句:“我其实……不知道该从哪说起。”

你也开始试着再次走向别人。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受欢迎,而只是单纯地想交朋友。也许你遇到一个人,ta没有因为你的过去而惊讶,也没有用奇怪的眼光看你;ta可能不清楚你所经历的一切,但是你也逐渐意识到,这并不影响你们现在人生道路的重合,不影响你和ta能够一起嬉笑打闹,一起学习,一起畅聊人生。

你开始发现,那个沉迷二次元的同学,其实画画和写作的能力都非常惊人;那个花大量时间打扮自己,买漂亮衣服自拍的同学,其实待人处事非常地友善,也从来不会评判他人的穿着。那个特别喜欢打游戏的同学,其实花了跟你同等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还为了做出自己喜欢的游戏自学了编程,是一个妥妥的学霸;那一对你曾看不起的“早恋”同学,其实一直在互相鼓励、共同进步,TA们的学习成绩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你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上层就是下层,不是精英就是平庸,不是清心寡欲就是沉迷欲望。真实的世界复杂而丰富,没有哪一条路是“天生高贵”的,没有什么标准的成功范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特的自己。

你也慢慢重拾了一些属于你的爱好。可能是你小时候喜欢的画画、唱歌、跳舞;可能是你因为太“低俗”而被压抑很久的小说,动漫,甚至游戏。你还是会时不时地价值判断自己,“我现在做的这些,是不是很没用?”,你仍然不敢在同学面前说出你的小众爱好,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但是你逐渐学会了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发现这些爱好和你的学业相辅相成。而当你第一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爱好时,你发现别人即便不了解,不但不会嗤之以鼻,反而都会表现出兴趣;而且其实跟你有共同爱好的人比你自己想得多很多,你也因此交了更多的朋友。你发现,原来世界远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冷漠;原来你并不孤单,只是以前太害怕去尝试了。

当然,你仍然会在某些夜晚再次崩溃;仍然会因为身体的疼痛而陷入怀疑人生的低谷;仍然会因为申请进展缓慢而偷偷掉眼泪;但你开始知道,这些不是退步,而是过程本身。

经过很多的高高低低,一切都慢慢走上了正轨。你开始能用一个更客观的眼光,重新看待你的童年和那段经历。

现在,再想起今日学堂,你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那种无限光明的理想乌托邦,也不再是那个满是愤恨的梦魇。你终于可以平静地承认:它确实影响了你的人生,也许是一笔浓墨重彩的章节,但它不是全部。

它属于你的过去,塑造了你的现在,但不会定义你的未来。

你会做到《饥饿游戏》系列中经典的一句名言: “own it“——不再逃避,不再犹豫,勇敢掌控局面,自信地活出自我。

有一天,一个刚认识的同学问你:“诶,你小时候读的是哪所学校啊?XXX国际学校吗?”

你不再兴奋地炫耀,也不再低头沉默。你只是微微一笑,说:

“一个创新型的教育学堂,经历挺特别的。”


故事至此已到尾声,但是我们想要指出:

“破茧成蝶”从来不是一条清晰笔直的路径,没有标准解法,也不可能用几条建议就概括完毕。

我们无法告诉你要读哪本书、选哪个专业、联系哪个人;我们也无法给出一套通用的修复指南,因为每个人在新教育体系中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信仰、创伤与挣扎,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会在某个阶段停留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人可能完全跳过某些情绪的阶段。这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认为,意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所持的信念是可以被看见、被质疑的,本身就是蜕变的第一步。

我们当中很多人,在离开学堂之后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判断、对自我的价值评估方式,是可以被选择的。当你想要做一件事,却被脑中的声音制止:“这不对”“这没意义”“这太堕落了”,或许你可以停下来问一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是学堂曾给予你的框架,还是你自己通过观察与思考形成的判断?

“没意义”、“堕落”、“至上”、“打工人”这些带有强烈新教育语境色彩的名词,又在具体生活中代表了什么?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第二步:

用一个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你自己。

你可以参考专业机构的意见,倾听学长学姐的建议,也可以借用外界的经验来降低试错成本——但与其照抄这些路径,更重要的是在所有建议中摸索出一条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道路。

很多人可能在某个时刻会陷入虚无,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但迷茫和虚无并不是你人生的样态。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局限的视野而抱有过度悲观的想法,而当你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眼界和价值观是狭隘的,并努力拓宽它之后,世界变大了,你就会重新找到意义。毕竟,一切都是相对的——你的世界大了,新教育就小了。

所以,当你感到迷茫,困惑时,请不要一个人咀嚼情绪和陷入沉思。请走出去,大胆地去与这个世界碰撞!让世界的丰富性涌向自己,此时你很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发。

最终,我们希望你能重新拿回你对自己的定义权你不需要被任何人所定义,不需要任何标签。你的自我价值,不需要绑定在某个人,某个体系,或是某段历史上。

有人会说,但是山长和新教育平台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不应该去感恩它吗?

当然啊,我们就是。我们感恩学堂、感恩山长和老师、感恩我们曾经在其中遇见的每一个人。

但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不代表你一生都需要无偿地为平台鞠躬尽瘁。如果一所学校真正希望学生成长,那它最希望看到的,不该是你回头,而是你奔向广阔的世界,在属于你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所以,我们想请你认真想一想一个问题:

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曾经在学堂待过好几年的学生们估计都会立刻有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中大概率会出现以下关键词中的一个或许多个:至上、责任、荣誉、王子/公主、经营者、文化上层、更好的中国人、精英、对世界有帮助、清心派、中华民族复兴的引领者、文武双全、冠军、国礼、全球领袖……

但是,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标签,是各位自己的思想,还是从小新教育老师和山长“灌输”给你的概念?而你每天念着这些公主经,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并进而认为是“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概念,不去评判好坏黑白,至上还是堕落,欲望还是清净呢?你是否能够更加诚实的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厌恶?挣脱那些因承认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还不够好,乃至“人生失败者”而伴生的羞耻心?

你是否能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观和信念,画出一幅未来蓝图?你的自驱力,不再来自于别人告诉你要至上精进,而是为了你心目中那未来的自己而努力?

当然,现在做不到也没关系。我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是请记得,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不同的经历,故事,和思维方式。那么自然在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的时候,不能只依靠一个来源。现在世界这么大,媒体来源这么多,都可以去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毕竟,一个正确完善的价值观必须要以足够大的知识和信息摄入量为基础,通过实践和思考再得以建立。

毁灭总比建设容易,批判总比采纳容易,不屑一顾总比虚心学习容易。

今日学堂很擅长击穿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相信此前的你以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努力都是徒劳,只会引向迷茫和痛苦。这样虚无主义的空缺,我们一开始可能会用新教育平台的意义填补,仿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我们就不再渺小;要么留它在心中成为啃噬的大洞,没有动力备考或者工作。但最终,它都会被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砖每瓦切实填补。不比毁灭,建设的过程总是缓慢的,但它终在进行着,而在这个过程完全是属于你的。

到了最后,你未必找到你人生的意义,但说不定你能找到 spark,一个属于自己的火花。这可能是一个你愿意认真去做的学科和工作,可能是你很久未拾起的爱好,可能是一本书,一个真实或虚构的人物,甚至是某处的景色和夕阳。

就像皮克斯电影《心灵奇旅》中,当一个未出生的小灵魂22过了数千年都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找不到那个“火花”,而苦于无法开始投胎做人时,主角跟ta说了这么一番话:

Your spark is not your purpose. The last box fills in when you’re ready to come live.


你的“火花”不是人生的意义;但是它会在你准备好开始生活的时候点燃。


So start living for yourself. Every minute of it.


所以开始每分每秒,为自己而活吧。

原文发布于 2025-09-03 15:06


读者评论


林剑涛

阅读文章时心痛,张校长说的对,清黑都是人生失败者。然而,他忘了这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没有给自己前学生丝毫帮扶,更多的是诅咒和谩骂。转身离开他,远离魔王和魔窟!
谢谢你们的文章,温暖又明亮,爱你们!

23 小时前 · 江苏

大王

正常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扶上马,送一程。

其他机构:把马蹄子砍掉,并宣称,外面的世界很危险,留在马圈(juàn)里才是最好的选择

20 小时前 · 新加坡

守其黑

“嘲笑鸟”的这篇文章清晰地指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离开那个体系,不是一次简单的“转学”或“毕业”,而是一场需要经历“哀伤五阶段”的、深刻的精神创伤与重建。

它在告诉每一个正在痛苦中挣扎的年轻人:你所经历的否认、愤怒与抑郁,不是你的“失败”或“堕落”,而是一个幸存者在排出精神毒素后,必然经历的康复过程。这份疼痛,不应被羞耻,而应被看见。

如果你刚出来,觉得外面的世界哪儿哪儿都不对劲,觉得身边的人都是“欲望派”,觉得自己特牛掰又特孤独——这正常。

如果你后来发现自己被大师骗了,气得想骂人,想把过去的一切都砸烂——这正常。

如果你气完了,又觉得没劲,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在床上躺平——这也正常。

别急着找什么“人生意义”,先找回一点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哪怕就一点点。

因此,这篇文章不仅是在疗愈,更是在赋权。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个曾被教导要鄙视的、复杂而丰富的真实世界,去重新拾起属于自己的爱好与“火花”。

最终:你的过去,塑造了你的现在,但它无权定义你的未来。为自己而活,才是这场漫长告别,最终的意义。

21 小时前 · 新加坡

Klein

离开新教育学堂后才发现,今日的畸形价值观造成的巨大影响是多方面的,从饮食,到运动,到社交,再到人生价值的实现


如果看到留言的家长和学生们,千万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不是仅仅把孩子送回体制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仔细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新教育?有哪些思维漏洞是需要弥补的?有哪些价值观是无形中被深刻影响的?


和主流社会的磨合,通常需要几年时间甚至更久,这个过程是痛苦且漫长的,要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去改进。

20 小时前 · 福建

忡忡

你很善良。
很遗憾,有些父母并不需要考核,就成了父母。

13 小时前 · 四川

宁静

清一一直否定体制,但他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体制,他能留在武大当老师吗?能在新教育创立之初,没人相信,要搬出自己是武大教授,创新的英语学习法,因为武大教授的身份,才有人慢慢开始相信他的。如果当初他不是武大老师,谁又会相信他的英语教育法呢?

20 小时前 · 云南

所谓高人皆为凡人

他一直都只是个讲师,副教授都没混上,更不要说当上教授了。

9 小时前 · 广东

宁静 回复 所谓高人皆为凡人

但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教育理念高大上,有说服力,宣传时,偶尔还是要说成教授的

8 小时前 · 江苏

世间二两墨

十几年下来这样遭遇的孩子不是十个,不是一百个,可能已近千,这才是可怕的

17 小时前 · 广西

忡忡

按他的家产算,上万孩子。

13 小时前 · 四川

忡忡

他们本来就是故意的,只对自己负责。
其他人,只是符号。

既冷酷又飘着“血腥味”的精致利己。
童话故事里,被魔鬼拿走心脏的“空心人”

14 小时前 · 四川

铺路石

写得特别好,这才是《与神对话》所说的,推敲自己的理念,真正为自己负责,“有些时候你不得不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这种时候是真的处在“纯粹的创造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祝福你们,也祝福包括山长在内的学堂所有人,走出妄念和虚幻,踏实、真实地生活、创造。

15 小时前 · 北京

精神空间

赞!读到“四”的时候、真的泪目了。抱抱那些陷入抑郁的孩子,有人看的见,有人理解那种痛苦。我们一起选择重新出发

3 小时前 · 北京

宝石

孩子回到正常的学校学习了,感恩嘲笑鸟们感恩所有的前学生和前老师们这几个月的发声。作为父母的我们才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力量。

现在孩子们非常好,也很开心,一个进了重点班一个在班里做班长了,他们觉得老师们讲课讲得很好很生动有趣,同学们也各有特色,虽然还是会有傲慢的心态,但是我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的。

这几个月的颠覆,做父母的成长是巨大的,我也会持续分享,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越来越好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因材施教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21 小时前 · 广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