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乘风
标题:【深度长文】一文讲清新教育的乱象根源:我为什么批评张健柏(清一)*
*原文发布于 2025-02-26 /编辑于 2025-05-29

这篇文章是回应一篇长文评论:

(评论截图)
我写这一系列文章,初始于内心的道义,既同情众多受苦于张健柏的家长学生,也愤慨过去二十年,那么多曾经和张健柏打交道的能人,虽然私下大多对张不耻,然愿意发声者寥寥。一个装神弄鬼自吹神通加身的教主,竟然可以屹立二十年不倒?果真是欺软怕硬的世道!岂不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言归正传,支持张健柏的群体,除了利益相关外,有相当一部分是价值观的认同。上述评论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刚接触新教育,或者长期认可张的群体,上述评论应该是他们内心认可张的根源。然真理越辩越明,似是而非的道理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上述评论中提到的5条意见,精简下来就是五个字:创新、包容、自强、宣传、生财。
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也包括教育的创新。“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是合理的,体制内教育绝不是唯一正解,甚至国内外都有不少没有文凭的人才。
包容。创新意味着试错,创新的人才一定是最容易犯错的,而且在创新未能被社会接受之时,很容易被主流误判、嘲笑、乃至打压。世界上各国的历史也证明,创新必定发生在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如科技之都硅谷。甚至,站在评论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无论体制内外,都会有不适应的学生,受到严重挫折的学生抑郁、对学校有怨言皆为常事,世界顶级学校也会有此类现象,甚至英国顶尖学府哈罗公学爆出过霸凌现象。
自强。中国文化有“自助者,天助也”的传统,心理学上,人格独立的标志也是行为的自主性,依附他人的巨婴不受任何社会待见。在投资领域尤其如是。
宣传。现代社会的创新,特别是组织和制度的创新,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财力、信息、渠道等等。对创新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是必要的手段,甚至基于创新的脆弱性,是必须的手段。
生财。对于那些社会有益的创新,我们当然鼓励能够盈利,特别是百年树人的教育,如果对学生和社会都有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那相关机构多赚钱当然是好事,甚至我们应该鼓励校长老师多赚钱。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值得说明的是,该评论者还提出“新教育的受众是家庭资质较好、不需要文凭和工作、为家族企业服务“,这是纯属胡说八道,这句话也证明,该评论者要么对新教育根本没有了解,是想当然,基于个人偏好而非事实在质疑,要么是居心不良,故意混淆视听。但这不是重点,本文是针对普遍思想误区的回应,不是说服该评论者。
那么,基于以上五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针对张健柏以及新教育圈的批评就是错误的?是一种对创新的吹毛求疵?如果上纲上线一点,看似是公平正义,实际上对教育创新的阻碍?比如,通过批评乔布斯的私德问题,来否定了苹果的伟大创新。
实质上,这是一种盲人摸象思维,通过咀嚼一些细节来对一个人、一个组织做判断,很容易一叶障目,只看表象不顾实质,从根性上就是错误的。比如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总会有难堪的一面,一个人品卑劣者同样也有闪光点,中国古人也有“论心”和“论迹”之辩论;对组织和国家的判断更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部分美国人的善良就上升到对美式价值观的认可,也不能因为部分中国人的行为卑劣而强调中国文化低劣性。
什么是新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什么新教育根本不具备“筛选社会精英”能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无法对张健柏及新教育做评判?
那当然不是,如果是,那我们就失去了对人和组织判断的标准,也失去了对善恶评判的洞察力,显然是不对的。要评价张和新教育,我们要把张的私德和新教育的社会价值给区分来看,先去从新教育本身入手,然后基于新教育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去对张的言行做评判。对张的个人评判容易存在主观的好恶,而对新教育整体的客观分析却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新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新教育存在的土壤始于对体制教育不满的家长和学生群体,因此,我们要先去理解,张健柏所反对的体制教育,为什么在中国能长期存在?
实际上,这和中国的两种文化有关:
一是极强的公平文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仅追求结果公平,甚至要求过程公平(如打压补习班);
二是很强的特权和关系文化,而在下一代的阶层跃迁问题上,这两种文化出现了激烈地摩擦,因而催生出了高考(科举)文化以及对应的体制教育,而出国留学则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之外开辟了一条为权贵和中高产开辟的绿色通道。中国有千年的科举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全家可以搭上所有资源,东亚僧多肉少的现实下,教育制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因此,体制教育的弊端:教育平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过度内卷形成的身心问题等,在阶级问题面前,都是次要的。
而张健柏在2003年开始连续有七八年宣称“中国教育十年内崩溃”(张校长不会不承认吧?呵呵),他的个性天然地对体制教育排斥,看多体制教育弊端后,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当然认为腐朽的制度必将崩溃。
这是一种缺乏洞察力的狭隘视角,是认知缺乏客观性的表现。
在大方向的战略性问题上,不仅判断错误,还长期带着强烈的我执和我慢不去修正,直到被事实打脸,这也是我认为“张的思维能力并不高”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只要中国的两种文化长期存在,随着未来的社会创富机遇下滑,体制教育的生命力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加强。
回到新教育的讨论,与体制教育相反,新教育从初始提供社会价值就是弥补体制教育的不足——身心健康,包括但不限于:加强体育教育、心理疏导、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开阔知识、强化英语教育等。因此,在今日系的学校,特别是早期今日学堂,并不乏有体制内身心疲惫的学生在新教育受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而获得家长们的认同——家长对于自家孩子的变化还是能感受到的。这也是张健柏在武汉办学期间,虽然受到学校和教育局打压,但能获得大量支持和同情的原因。
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新教育的社会价值出现的根本的变化和偏移:
其一,固步自封,社会价值下滑。
在英语教育、知识学习上,新教育圈长期停滞不前,英文教育水平被体制内优秀学校快速赶超,特别是注重早教和外教的一二线城市。注意,这里我们不能把新教育和体制内的教育以一个标准衡量,如“体制内整体英文教育也一般”,因为新教育的社会价值本身就是弥补体制教育的不足。
知识学习更是重灾区,不学数理化本身是新教育的先天不足,而最近二十年互联网和科技的大发展,弥补了体制内学生普遍知识面不足的问题,而体制内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也进步显著,如一线城市的知名中学里,清北复交这样一线985博士已经不罕见,新一代学生的见识明显强于上一代。相比之下,新教育理工科薄弱、甚至文科也很难说优秀、优质师资的不足等问题被明显放大,对玄学的偏好更是一言难尽。不问科学问鬼神,不学数理断因果。这种风气源于谁,不言自明。
其二,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误导。
所谓人生观,是对生命追求的拷问,价值观,是人生选择的标杆。
而新教育给学生灌输强烈的精英意识,也许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却未能给学生一条可靠的精英之路;这就引出了第三点,新教育能否提供精英的实现路径(下一条阐述)。而这种被灌输的精英意识,缺乏对现实的认知和行之有效的路径,学生很容易演变成两个极端:一是狂妄自大,胜负心压过了为人的同理心,二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纠葛,乃至抑郁。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在新教育圈狂妄自大,而进入社会后认清现实、痛苦不堪。对精英意识的过度推崇,恰恰削弱了新教育的立身之本——身心健康。
其三,认不清新教育立身之本,不切实际的精英之道
精英化意识的存在,必然会驱动新教育给学生找一条精英之道。然而所谓的精英,在社会现实层面,除了云端的权贵,大多数来自于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包括:体制内的年轻干部、体制外的科技巨头、大型央国企等知名机构的中高层、创业成功的新贵……这些社会公认的精英群体,几乎大多来自于体制教育中的佼佼者,或留学于海外顶尖名校。而筛选出社会精英,恰恰是体制教育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
张健柏一边反对体制教育的方式,一边又强行要实现体制教育的目的,这实质是想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社会阶级流动的游戏规则。这种想法,在古代几乎可以和变天划等号,这是何等地荒谬?最终,导致新教育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着力于出国留学,要么把自己变成一个“号称精英”小圈子自娱自乐。这两条路张健柏都在走。
可是出国留学之路,新教育怎么可能拼得过经营多年的国际学校和留学机构呢?名校资源、IB等课程学习、有经验的师资,这些新教育一个都提供不了,区区一个单薄的SAT如何去面对顶级名校的竞争?看看今日系过去十多年的毕业生,部分能够回到体制去985211、或者去海外顶尖学校的学生,主要依托的是家庭资源,从来不是新教育圈。
如果张健柏踏踏实实把新教育定位为体制教育的补充,专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哪怕收费贵一点,我相信也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且体制内教育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即便这几年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校园霸凌)上有所改观,但考虑庞大的学生群体,对身心健康的调理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如果张健柏这么做,那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张健柏的虚假宣传和舆论控制,已经威胁到新教育行业的生存土壤
然而张健柏野心显然不在于做体制教育的补充,为了实现“筛选社会精英”,他的做法如下:
其一,宣传夸大,引导家长忽略文凭价值,形成“新教育是成为社会精英的捷径”的预期
强调体制教育的弊端,但对体制教育中最有筛选作用的文凭,通过贬低价值(没有文凭的成功案例)、虚构故事(面试官为没有文凭的你倾倒)、拔高野鸡大学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文凭不重要”的信息。对自己的亲身女儿,张则说了实话:参见新教育家长该清醒了!对学历截然相反的看法:张清一的显学和私学 – 知乎;
强调新教育的精英价值,但是却混淆“精英素质培养”和“成为社会精英”的区别。实际上,“个人具备精英素质”和“个人成为社会精英“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张健柏通过强调精英教育的理念,来掩盖:新教育根本不具备“筛选社会精英”能力的事实。
同时,张还给家长画了多个大饼:“中国的哈佛”、“进入常春藤”、“女儿可嫁富二代”等等,所有的大饼都指向了一种可能:孩子通过新教育可以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实际上,今日学堂成立22年来,从未起到过“筛选社会精英”的作用,一个精英案例都找不出来。甚至连张健柏自己宣布的精英:今日学堂最优秀的名校老师、最优秀的明x,在离开今日学堂之后,都被张打成“个性卑劣的小人”。所以,这是哪门子的精英?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其二,通过“清黑”和“清粉”的舆论划分,完成“新生”和“毕业生”家长之间的信息隔阂
然而张的偏颇宣传下,必然会有一批家长为了“孩子成为精英”走进新教育,而忽略了:放弃文凭本身就是降低了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概率。醒悟过来的家长会带孩子中途离开,回归体制或留学,没醒悟过来的,在从今日系毕业后,马上就会面临社会的残酷教育。这时候,你猜,家长和学生会对张健柏感恩戴德,还是颇有怨言?
正常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考察一所学校,必然会咨询往届毕业生家长的意见,如果这些毕业生和家长对张健柏和新教育打差评怎么办?新教育岂不是玩不转了?
这时候张健柏的解决办法是:把敢有意见的毕业生和家长打成“清黑”,对支持自己的家长和学生划为“清粉”,人为地制造对立,大幅度降低新生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控制“差评率”。当然,张校长是很聪明的,他公开决裂的对象几乎全是弱势家庭和弱势学生。对强势家庭,他很懂得闭嘴。
这样的恶果是,在张健柏的影响下,新教育圈的立身之本——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整体不重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奖惩和学生判断依赖堂主和老师的主观判断,一旦发生家校矛盾,缺乏科学、合理、长效的沟通机制,往往一拍两散;
2)精英教育意识之下,重心转向出国留学,然出国留学的专业水平远远不如主流的国际学校和留学机构;
3)“教其身,育其心”的理念式微,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且存在缺乏科学养育观、封建迷信成风等问题。
张健柏已经从新教育的创立者,变成新教育的毒瘤。如此发展下去,所谓清黑们会和毕业生数量的同步扩大,迟早有一天,新教育行业会随着张健柏的口碑崩塌而遭受严重打击,连原有的价值也会受到社会的否定。
而新教育真正有生命力的未来,自然只有两条路:其一是蜕变,成为众多留学机构之一,专心于差异化留学;其二是回归本源:“教其心、育其身”的初心,给体制内的孩子多一种体验,但不承诺给予文凭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剥离张健柏的负面影响:引入专业师资、反对玄学迷信和个人崇拜、做好融入体制教育或留学教育的准备。这样新教育,自然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拥护。这样的任务,显然已经无法由张健柏承担了。
对张健柏的全面评价
最后,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如何评价张健柏?
首先,我要批驳张健柏及其粉丝最喜欢用的免责思维:社会责任个人化。例如,该评论者说“投资亏损是自己的事情,不能怪张健柏荐股”;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选择今日学堂的精英教育,是家长自己的选择,不喜欢离开就好,有什么资格批评张健柏?”如果把这种思维推广,我们同样不能指责针对老年人的微商和传销:“那些无用高价的保健品,是老年人自己愿意拿出毕生积蓄购买的,怎么能说人家是骗子呢?”我们也不能指责《周处除三害》中教主:“是教徒自己选择去追随教主,关别人什么事情呢?”甚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也不能指责强盗、电诈和小偷。
这种思维的问题,是有意忽略实际生活中主体责任的多样性,把所有的社会矛盾归因,都简单粗暴简化为个人责任,而不考虑信息不对称、权力关系、自主意志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个人层面的独立自主,和社会层面的责任归因,根本不是一回事,两者并没有对立或替代关系。就像我们可以提醒一个人要小心警惕,但不能认为因为受害者不够小心,骗子就没有法律或道德上的责任。混淆两者关系,恰恰是张健柏最喜欢玩弄的诡辩技巧。
因此,对张健柏最终的评价如下:
社会价值层面:
1)早期的教育理念,对社会有正面意义。张健柏在调理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做出过贡献,虽然有些教育方式存在瑕疵,但整体上遵守了“教其身、育其心”的原则,这也是新教育能够兴盛的基石。
2) 中后期把新教育定位于“筛选社会精英”,是根本的错误,误导了整个新教育行业。为了强行维持,使用虚假宣传、诱导、网暴、利诱等不光彩手段,令大量的家长和学生造成严重的损失,包括财务损失、名誉损失、教育机会成本以及学生群体的心智损伤,部分损失如教育机会成本几乎无法挽回。整体看,对社会多是负面影响,最终实际受益的,只是张健柏家族的财富增长。
3)宣传封建迷信,造神现象严重,特别是张健柏自称是多名历史人物转世,对新教育圈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思维玄学化、部分家长及支持者对张健柏形成强烈的个人崇拜。以上仅列出事实部分,是否属于邪教,不做评判。
私德层面:
4)能力言过其实,特别是思维水平低于其宣传的能力,特别是缺乏洞察力和全面性。对教育的生存土壤以及时代的变化缺乏洞察力,且容易因个人偏好形成主观认知的片面。
5)人品极其低劣。撒谎、网暴、媚富欺贫、欺软怕硬、不当得利的案例比比皆是。仅举一例,张健柏作为教育行业的民间权威,却对基本的教育方向多次误判,误判的后果基本全是家长学生承担损失,张健柏个人获得暴利。那逻辑上,要么张健柏认知能力太差,要么为人无耻,两者必居其一。用奥多姆剃刀的原理,一个认知能力太差的人能干这么久财富还越干越多,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结论只能是无耻。我个人认为两样全占,总之人品低劣是坐实了的。
综上,我认为新教育行业依然有其社会价值,但前提是拔除张健柏的思想毒瘤,未来希望能有一些有真正有理想、有良心的年轻老师开办的学堂,为社会造福。
——————————————————————————————————————
最后,本人决定利用这个知乎账号搭建一座信息桥梁,降低张健柏搞粉黑对立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您是新教育行业的家长或学生,如果有教育层面的问题欢迎您私信,我会把一些代表性问题发布在知乎的想法里,请参与过新教育的广大的家长和学生回答,希望能够对您的孩子成长有助益。
注意
1)匿名即可,别神经兮兮地伟光正要实名;
2)不关注个人恩怨;
3)本人不懂教育,不参与个人教育咨询,纯粹是信息的桥梁。
4)不承诺都有回应,也不承诺时效性。
5)其他想起来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