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家

标签: 精神控制

  • 今日系的精神控制系列之一:山长如何构建信息茧房?

    作者:聪颖

    标题:今日系的精神控制系列之一:山长如何构建信息茧房? — 知乎


    2012年山长正式开办成人培训课,给第一个课程取名为【清心课】。21天的课程结束,最后一天山长组织全体学员一起在会泽县清一家馆一楼进行总结式的座谈。

    过去十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座谈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崩塌。有一个学员描述到:“这21天的课程,就如同一座大厦在我面前轰然倒塌,原本的我变成了一片废墟”。那年13岁的我并不懂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只是简单将其理解为课程太震撼了,却不知这种崩塌感的背后大有深意。

    在清心课上,有一个专题课程是【洗脑】,解析人是如何被洗脑的?洗脑具体是如何操作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座谈会上有一个学员,问了山长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分辨“清心”和“洗脑”?这两者乍看上去是很相似的,都是彻底改变你原有的认知系统,但实际意义却完全不同。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山长当时的回答是:教育和洗脑,都具有强大的影响与改变他人的能力。卓越的教师如果愿意,也一定可以成为洗脑高手,比如山长自己。关键的区别在于发心,你影响别人的发心是为了谁?是为了你自己的目的,还是为了对方的利益?大家深以为然。而距离这个回答13年过去,不知道山长有没有意识到,当年他射出的子弹,如今正射向他的眉心?

    乔治·奥威尔说:“剥夺一个人说‘不’的权利,就是剥夺他所有的自由。”

    新教育行业,一批又一批热情的学生家长为了教育理想而来,却又一批批非常失望地离开,很多人发现:号称培养独立性批判思维的新教育内部,想拥有说“不”的权利却是千难万难,这才是这个圈子最恐怖的地方。

    本系列文章的目的,在于回答:为什么我认为山长正在对新教育学生和家长实施精神控制,而非培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人才?我将借由自己在今日13年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同学和学生的大量观察案例,来佐证以上观点。希望这个系列的文章,能够帮助曾经深陷其中的学生们获得理解和勇气,并提供还深处其中的人一个另类视角。祝愿更多人都能冲破精神枷锁,活出清醒自由的人生!

    本文将是本系列的第一篇,重点阐述:山长如何在今日的常规教学中构建信息茧房

    所有的精神控制行为都需要做到对信息的隔绝和筛选。在过去,信息隔绝很容易。尤其在“学不下民间”的时代,老百姓受教育程度很有限,更容易接受相对单一的信息源。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个体接触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上AI的助力,信息搜索效率大幅度提升。必然会有人质疑:山长怎么可能在这个时代做到对学生家长的信息隔绝呢?

    实际上,要做到信息茧房,并不需要彻底的信息隔绝,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类似案例,比如疯狂追星的粉丝。要构建一个学校的信息茧房,最关键的在于信息的筛选,这种筛选,既可以是主动的信息源头控制,也可以是被动的价值观灌输,让学生自发地对不利于山长的观点“视而不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山长过往大量的争议行为,网上都有留痕,但山长依然可以相对成功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粉丝王国,部分明星学生和家长对山长死心塌地。那山长是怎么做的呢?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两个手段:信息源控制和价值观灌输


    手段之一:主动的信息源控制——课程设置单薄,阅读视野狭窄,语文基础极差

    国际主流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度和多元化。以国际公认含金量最高的课程体系之一IBDP

    为例,学生需要学习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艺术等六大板块课程,每个板块又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严格的考核。这种学习要求强化了学生多元化、跨学科及堪称爆炸式的信息量摄取。

    因此,IBDP课程体系的优秀学生被戏称为“六边形战士”,其视野、眼界、思考深度皆非一般学生所能及。同时大量信息的摄取,也会培养学生的收集、归纳、总结和提炼能力,这是未来AI时代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下面是IBDP课程的六大板块测评总览表格:

    除了IBDP等国际课程体系外,被山长诟病多年的体制内教育,仅从知识面的角度,也同样要求学生完成多学科的学习。国内公立学校也在参考国际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和多元化上进行改革。

    与之相比,以今日为代表的新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会进行严格的信息封锁,而内部经过筛选提供的信息,有两大主要特征:信息量少且角度单一。

    我们看一下今日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第一,课程设置单薄,思想来源单一。三校的学生日常的课业学习,只有两个核心板块:一个是英语或第二外语,以及为备考特定考试学习的补充内容(如SAT数学);另一个则是信念教学。以每周1-2次的电影课或主题课形式,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和输入。而由于语言习得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只是信息的载体,背后是没有实质的信息含量的,那么学生所接触的唯一思想就是“信念课程”。

    在整个新教育圈内,信念教学的核心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山长所说”。有心人可以观察,凡是三校的在校生,言必称“山长说”。类似的现象,甚至还发生在三校的成年教师身上。接受三校教育的师生,使用“山长说”的频率,就像古代的读书人说“孔子曰”一样频繁。他们甚至会以自己的想法和山长保持一致而感到荣耀,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头脑已经完全被同化。

    而这个体系内的其他教师,在信念教学中扮演的是山长思想的传递者和注解者。圈内水平相对偏弱的教师,授课方式主要是照搬照抄山长的课程,再用不完整的版本呈现给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的老师是将山长成人培训课上的内容,用自己的方法简化再讲给学生。复刻效果取决于老师本人的功底,理解和表达力皆强的老师,可以复刻到80%甚至更多。如果教师本人理解就有偏差,表达力弱,复刻的效果可能不到30%。

    而圈内水平相对较强,且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最多能做到的程度就是山长思想的注解者。例如示范班明师荟的课程,是由内部的资深教师根据山长的某个原版课程,加工整理并精炼到两小时的再讲解版。相对有自主性的教师,会在课程中穿插自己的思考,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定的架构改动,只是主旨思想不变。也就是说,学生无论上哪个老师的课,实际上学的都是山长的思想,只是精装版和简装版的区别。

    那学生能不能学习山长思想以外的内容?不能。除非其它内容可以被加工解读,用以佐证山长思想的正确性。例如山长曾多次在培训课上,引导学员贬低哈佛幸福课、耶鲁历史课等名校公开课程,明确强调这些课程比他水平低太多,根本不值得学。而对于国内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程(佛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山长一向也是排斥态度。虽然无法直接阻止(家长会假期带学生去接触),但如果有学生在学习别的内容,山长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在私下或课上进行攻击。严重的还会将该导师的网络资料作为作业拿给学生批判,并在课堂上逐句进行负面分析,证明该老师水平差、没逻辑,去学的人都是没脑子、找感觉等等。

    这些分析,不是从事实出发去分析结论,而是典型的“确认偏误”:只选择支持预设结论的证据,忽视或扭曲相反事实。有没有发现,这和山长现在让公主班批判我的思路非常相似?

    当然,山长也会主动选用一些外部学习素材,偶尔邀请一些优秀的导师来学校上课。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素材和导师,必须围绕山长想传达的思想转。他们的任务,是扮演山长play中的一环,并不是传达自己的思想。无论他们是否能意识到被利用了,最终的结果都只会有一个:他们佐证了山长的正确。山长不会允许其它可能性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被请来的老师们,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包括传统武术、教育、商界、医学等领域的诸多高人,曾经被带入圈内时都有过高光时刻。很多老师当初也是抱着传道的心来的,充满热情,结果走近才发现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最终几乎无一例外都和山长分道扬镳。久而久之,圈子就越来越封闭,防火墙越来越高,山长的思想成了唯一的真理。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只要山长的思想是正确的,即便成为唯一的真理又有何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思想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这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思想。从历史上看,某种思想一旦被捧到不容置疑的高位,必然会变成禁锢思考的牢笼。可以培养信徒,但绝对培养不了独立思考的学生。

    第二,书籍阅读面极窄。据我了解,现在的三校学生普遍严重缺乏阅读习惯,以及独立阅读和理解严肃作品的能力。今日早期的教学中还是鼓励学生阅读的,比如有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时,校园里也设置了图书馆和阅读区。

    记得还在娜姑校区时,图书馆由尹老师专门管理,图书馆虽然不大,但也有满满20多个书架的书。尹老师还会鼓励大家把自己想读的书提名上来,她会帮大家购买。到了洛河校区,也同样设置了图书馆。各个班级还会轮流管理,设计读书会、专题讲座、积分换奖等活动,鼓励同学们多多来图书馆借书阅读。

    转折点是山长开设了突破班模式,学生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一切都围绕着“突破英语”这个短期目标转。因为学校需要学生们亮眼的成绩,作为宣传的材料。为了让成绩更好,就需要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连中文课程都没有了,阅读时间更是无从谈起,一切都为成绩让步。

    再往后,突破班模式转为了三校PK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各校的内卷程度。山长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说法是,PK的目的是督促老师和学生不要懈怠,更加进取。进取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学生吗?不一定。老师和学生们无数的心血煎熬,最终得到的是学校宣传材料上的亮眼成绩,可以证明今日的“教育奇迹”。至于这个所谓的奇迹,对学生到底有多少用处?学生在其中牺牲了多少,更是被忽略不计的。

    在这种氛围下,三校的学生和老师几乎不可能安排出任何时间阅读。学生每天用几乎所有时间去学PK材料,精进的学生甚至吃饭、午休、课间都在学。如果还有多一点点的时间,也需要稍作休息。同时,玉溪新校区因为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原有图书馆规划便改为每个班级放置1-2个书架,学生的阅读选择更少了。因此,三校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讨厌阅读,且缺乏阅读理解力的问题。

    缺少阅读,就意味着学生难以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怠于独立判断,而更习惯被人喂饭——接受别人加工过的二手甚至不知道多少手的信息和结论。

    甚至,今日三校的学生,阅读量可能还比不上体制内的学生。我们可以横向对比国内的普通学生和尖子生的书籍阅读量。根据部分学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北京海淀区初中生年均课外阅读量约15-20本。而根据政策要求,初中阶段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年均约90万字)。优质公立初中年均 30-50本(含文学、科普、历史类),而进入高中,在有极大课业和应试压力的情况下,重点高中学生依然能达到年均 20-30本(以经典名著、学术拓展为主),文科尖子生部分可达 50本+/年。

    信息输入的匮乏,必然导致认知的偏颇和肤浅。不仅学生阅读时间有限,今日三校的老师也不例外,大部分老师学习的核心途径只有一个:参加山长培训课程。我还在山长身边当老师时,就因为读书风格多样而被山长批评为“读书很杂”,并将其上升到“不专一”、“不清净”、“就是不想学山长的东西,只想搞自己的一套”等个人罪名。

    然而等我出来后才发现,和体制内的优秀学生相比,我的阅读面依然很窄,远远达不到“过杂”的地步。我现在依然在努力在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争取做个合理的老师。而山长虽然嘴上说阅读是精英的必备习惯,但他从实际行为上,其实是不鼓励甚至反对内部的老师学生广泛阅读的。否则,为什么今日三校会把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时间都占用掉呢?

    第三,中文词汇量极度匮乏。今日没有正规的语文教学,山长也一直反对和抨击体制语文,从他的标点符号使用和错别字也能看出,他也确实不拘小节。当山长带领着全体师生奔向所谓的快速突破英语时,当他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从小都是英语交流”时,不知道他有没有回头看看这批孩子的中文水平和同龄人已经拉开了多大的差距?

    当同龄的学生描述物品大小,可以说浩瀚,广袤,辽阔,无边无际。庞大、巨型、硕大,遮天蔽日。常规,适中,一掌可握。细微,毫厘,袖珍,细如发丝。学堂的孩子们可能更喜欢说,很大,很小。当同龄人走到海边,可以说海纳百川海不扬波,也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他们可能只会感慨“好大的水”。这一点并不是故意贬低,感兴趣的朋友只要看看知乎上公主班和冠军班学生的文章,便知真相。

    为什么会如此?按理来说,今日三校的学生都是精挑细选的。公主班和冠军班更是层层淘汰筛选上来的优胜者,不应该缺少语文学习潜质。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从来没学过。山长曾公开在很多场合,批判体制教育的遣词造句方式,华丽的辞藻被视为“虚浮”、“无用”、“不接地气”、“空话套话”。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不会去学习如何分辨语言词汇细微的差别,他们还会鄙视和唾弃那些华丽的词藻,甚至还以写出真情实感的大白话为荣。

    然而,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表面上这么简单,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语文的细腻程度,直接影响思维的细腻程度。如果一个孩子的语言贫瘠,那么他的思维就很难充盈。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如果孩子从没听过描述心理变化的字词,该如何体会和表述自己内心细微的感情波动?如果他们脑海中都没有这个词汇,又该如何阐述这个复杂的观点?

    实际上,早期的山长博客中,也强调过语言学习对思维的重要性,比如偏逻辑化的英文非常适合“一元思维”的学习载体,而博大精深的中文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二元”甚至“三元”思维。可是今天,山长怎么不提了呢?

    《1984》中大洋国的官方语言叫“新话

    ”,是由极权主义政权系统化设计和推广的语言工具,通过不断简化语言来消除思想自由。因为当人民无词可用时,不仅是无法说出思想,更会逐渐丧失思想。“新话”通过对很多词语进行重新定义,消除了任何可能挑战权威的异端思想。例如他们将“自由”限制为“无寄生虫的狗”,将“好”定义为“热爱老大哥”,更是有了我们熟知的那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在词汇教学上已经极度贫瘠的情况下,山长更是对为数不多的词语赋予了他独特的定义。新教育圈内,有大量在社会上无法通用的词汇:经营者与消费者、目标型与感觉型、大女人和小女人、精英与底层……这些词汇最大的作用在于方便山长给学生和家长贴标签,维持山长的个人权威。但每个词汇背后的丰富内涵,却无人敢讨论,比如目标型真的就一定优于感觉型吗?小女人和大女人就一定是对立的吗?这背后浓厚的单一指向性,实质都在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举一个最荒唐的例子:每个人身心发展中必经的“青春期”,被山长曲解成对性的单一追求,代表堕落的开始。于是,青春期变成了一个万金油罪名,山长可以直接扣在任何人头上——这么小就进入了青春期,这么老还没走出青春期……

    对语言词汇的管控,实质是对学生深度思考的管控。如果学生接受了更系统的、专业的语文教育,还会这么容易被山长的评判操控吗?


    手段之二:价值观灌输——封闭社群逆淘汰,系统性地否定外部世界,否定父母

    除了构建信息茧房,另一个关键就是人群隔离。今日三校具有普通学校无法复刻的隔绝条件。例如全封闭式寄宿环境。学生一开学就在校园内封闭式学习,一直到四个多月后的学期结束才放假回家,父母无特殊原因不能探望,更不能随意接出学校。

    而由于学校的思想都是上下高度统一的,学生在学校内只能接触到单一模式的人群伙伴,几乎见不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都来源于老师的课堂传递。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没有质疑的空间。例如,山长为了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辛苦,留在今日更幸福。会建议家长把离开学校的孩子送去海底捞打工。前段时间我看到公主班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质疑我的文章,除去通篇的激昂情绪外,观点只有一个——和海底捞相比,今日很幸福!

    我身边许多成年人,以及已经离开今日的学生,看了此文都惊讶于这个孩子的无知。借用网友云海柏川的一句话:“孩子,这个世界不是除了新教育,就是海底捞”。其实这就是社交人群高度封闭所带来的结果。

    今日的学生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即便接触了,也是山长的“注解版”,并不可能用真实客观的眼光去了解行业和工作者们真实的生活。就像被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世界自然是扭曲的。山长和学校会通过各类课程和培训,告诉孩子们其它职业都不如新教育有价值。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自己未来最好的出路,就是做新教育老师。

    再比如,今日三校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两个观念,一是“今日学堂是未来的世界名校”,二是“我们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卓越的一批学生”。但很明显根据事实检验,这两个观念皆是站不住脚的。

    三校学生还在为SAT考出1500分而欢呼,山长甚至将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奇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成绩在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中,有近50%的学生都能轻松拿到。而在这些学校的重点班里,高中进校就手握SAT满分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更致命的是:这只是他们所学内容中的很小一项,他们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近乎完美的AP和IB成绩。也就是说,今日三校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和这些优秀学生拼成绩,世界名校更是痴人说梦。

    那为什么学生会相信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和了解北大附中、人大附中这个级别的优秀学生,都在学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每天听到的,是:体制内的学生都在混日子,今日系的学生出去后会具备世界级的竞争力。时间久了,除了少数清醒离开的家庭,留下来的学生会相信这些最离谱的说法。直到他们和真实的社会一接触,突然发现过去相信自己是民族的荣耀,实际却是是众人眼中的笑话。那一刻学生该有什么感受?必然是彻底的幻灭。

    很自然地,凡是成为清黑的,绝不可能变成清粉。但是成为清粉,很有可能会转变成清黑。清粉是尚未觉醒的清黑,而清黑是已经清醒的清粉,只是时间早晚的区别。但这当中最大的代价在于:如果你醒悟的太晚,无论你感受到什么,孩子的青春也不能重来了。如果可以提前调研清楚,让孩子不走弯路,这难道不值得吗?外面的世界明明白白在那边放着,我们为什么不睁开眼睛去看呢?

    可能有人会问:即便管控再严格,学生只要能上网,总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那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从心理源头上掐灭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将这种愿望在火苗阶段就彻底踩死。如果有学生醒悟过来,那就在体系内将其污名化,逐出新教育圈,这样才能保持“圈内文化的纯洁”。

    在动画片《魔发奇缘》

    中就有这么一个设定:乐佩公主因为婴儿时期吃了具有永葆青春魔力的花,魔法从此转移到了她的头发上。女巫从襁褓中偷走了公主,把她关在高塔上,想将这个魔力据为己有。为了避免公主逃走,女巫自称是她的母亲,并一直给公主灌输: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到处都是坏人,你出去会被害得很惨!最后也不忘适时补充到:只有妈妈(我)才是对你好的人。最后公主终于发现,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恶人,就是告诉她“世界很危险”的妈妈(女巫)本人。

    同理,山长要一劳永逸树立学生和世界之间的防火墙,光靠围追堵截是不够的,更关键的在于心理隔离:要从小让学生鄙视和排斥圈外的一切,相信外面的世界是低俗、堕落和危险的。这样即便有机会接触,学生也会按照之前植入的思维模式去挑剔别人的毛病,亲手将其推开。这才是隔离的最高境界。

    具体的做法是:学生从进入新教育开始,都会先接受一套“批判式”的观念洗礼。包括但不限于:

    批判中国人劣根性,中国同胞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耍阴谋诡计的低等人群;
    批判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都是低级和愚蠢的,美国人背地里使坏;
    批判体制教育,体制学校都是培养应试机器、没有本事的废柴;
    批判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都是爱与自由,放纵与堕落的代表;
    批判社会大众,大众都是庸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猪”;
    批判精英阶层,精英阶层都是剥削人民的利益集团;
    批判理工科,理工科都是学了为别人打工的学问,是低等人才学的;
    批判文科,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真文科,学出来也是废物;
    批判众多行业,除新教育老师以外的社会职业都是没有价值的(内部如果新开武术、医学、投资等专业则例外)

    ……

    这种批判,并不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我们可以看一下批判性思维的学术标准,包含严谨的步骤:

    而在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常被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例如:

    提出精准问题(如“这个研究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识别论证漏洞(如“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构建替代解释(如“除了作者给出的理由,还有哪些可能性?”);

    权衡利弊后决策(如“基于当前证据,哪个方案风险收益比最优?”)。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批判≠否定。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标准是具有建设性的质疑。

    今日将对社会的诸多否定传递给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打击一切与自己不同的对象。贬低社会的一切,最终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新教育。这不仅不是培养批判理性的方式,而且是反理性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否定和批判,也会逐渐变成孩子们的思维惯性。就像一个手里拿了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孩子无法学会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只会用立场划分“我们”和“他们”。凡是属于“我们”,都是好的;凡是属于“他们”,都是坏的。这也是山长在应对一切质疑时,进行粉黑对立的手法。

    今日的学生,一方面拥有作为“今日人”、“新教育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很多学生的自信来源。另一方面,山长无时无刻的打压让所有学生有脱离圈子的恐惧。因为只有靠拢圈子才能得到认同、才是真正安全的!回归真实世界,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在优越感和恐惧感的双重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是不敢真正面对真相的。越是留在圈内,自己的发展会越闭塞,而越闭塞,就越不敢脱离。从此形成恶性循环。

    有许多今日的家长都反馈过,孩子从学校回家,很容易表现出对父母的鄙视和不满。例如对父母的言行指指点点,认为父母不够精进、吃喝玩乐,极端一些的孩子甚至直言父母过得像“猪的生活”。有的父母会反思:这是因为我们父母太差劲了吗?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看不起家长?

    固然,作为父母愿意反思和成长是好事,但这不代表孩子鄙视父母就是正确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时代烙印和群体特征。实际上,有意培养孩子对家庭的敌对意识,也是山长及学校塑造学生向心力和依赖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要彻底控制一个孩子的精神,最大的关系阻力就是父母。只有将山长和学校抬至父母亲人之上,才能够真正具备对孩子的控制力。

    山长曾经在心理行为培训课上,针对《魔法灰姑娘》这部电影做了一堂信念引导的示范课。课上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你成长道路上,谁是你最可靠的朋友,谁是你最危险的敌人?以小羊羔举例,一一否定了猎食者、牧羊人、羊伙伴,这些都不是羊的朋友。紧接着,羊的父母也不是羊的朋友,因为父母也会将堕落的因子传递给孩子。

    最终唯一可靠的朋友是谁?是老师,只有老师才是真心帮你上进的。借此隐喻每一个学生,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真心对你的人,其它所有人都是你的阻力。山长也曾在私下跟有的同学表达,父母不是最爱他的人,山长才是。

    请问各位读者,你真的认同这个逻辑吗?

    这究竟是尊重了事实和真相,还是山长在为自己塑造至高无上的权威?以便于更好的掌控这些孩子?

    在我离开学校后,通过和真实社会更多的接触,越来越清晰看到这种井底之蛙式否定的荒谬。有时看到还沉迷在体系内的同学和学生,义正言辞否定一切并自我标榜时,我也会唏嘘想到自己过去也曾困于这个愚蠢的井中。

    受这种否定式思维的影响,曾经我也像这个手里拿了锤子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很想上去锤两下。在这个锤别人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自己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卓越感”,这也是很多今日学生赖以生存的养分。他们必须通过这种看不起别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高贵,不然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东西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刻意去更正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这种否定式的思维,已经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下意识做出反应。必须刻意练习,才能彻底将它去掉。去掉这种思维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心态真正变得开放起来,能够积极发现世界的美好,看到所有人身上值得学习和称道的地方。

    我也开始积极走出去,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发现值得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开始感受到生命的喜悦感和富足感。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吧。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
    新疆赛里木湖
    南极半岛

    而今日的学生长期浸泡在信息茧房中,很容易形成简单甚至幼稚的世界观,看问题也很容易陷入片面。例如最近看到许多公主班孩子写的文章,这个班绝大多数的学生我都很熟悉。其中有几个学生正是我从自己执教的班级推荐上去的。

    但看了她们的文章,我依然对她们文字中体现出的无知和幼稚感到惊讶,尤其是对于一个即将成年的班级,她们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是明显跟不上年龄的。例如频繁在文章中使用颜文字表情、遣词造句口语化、逻辑缺乏推理过程、论证缺乏事实支撑等等。我还从一些家长处了解到,包括公主班在内的许多班级,至今都存在不少认读和写字的障碍。有的学生连基础常用汉字都不会写,如果手写作业依然大量用拼音代替。

    而她们写的《与神对话》读后感,理解也普遍浮于表面,基本是把原文内容换了自己的语言说了一遍,并无明显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的落地。所有学生的内容都是雷同的,个人的独立思考几乎被抹杀了。有的孩子的文章,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山长代笔,她们纯粹是个传声筒。三校最优秀班级的公主班水平尚且如此,何况其它班级?

    这样的孩子,面对权威,几乎没有独立分辨能力,他们未来的学业事业生活都会遇到巨大障碍,但却非常有利于山长掌控。似乎围绕在山长身边的,都是同一类孩子:性格良善,思考不足。这样的人格特征,极容易在不理智的状态下,成为被利用的完美工具。

    真正的教育,是鼓励学生拥抱更大的世界,是让人的心灵和思维越来越开放和充满活性。

    反观今日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否定整个世界,将学生困死在一个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时间越久,里面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新教育圈近乎神话的依赖感,仿佛只有留在这里才是天堂,但凡离开都会被魔鬼引诱。这种做法,和某国人民相信全世界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天堂,又有何区别?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变成某个人的追随者。

    真正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他们关在狭小的信息牢笼里。当教育沦为驯化工具时,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希望新教育圈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我们生而自由,不必做任何人思想的囚徒。

    (原文发布于 2025-06-23 09:22)